姓夏的宝宝名字大全

舞墨起名 > 百家姓

姓夏的宝宝名字大全

部首:夂

五行:火

读音: xià

结构:上下结构

笔画:10

笔顺: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横撇/横钩、捺

起源

夏姓主要源自:妫姓。

出于夏朝后裔,是姒姓主要分支之一。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後人為夏氏。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國(今河南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公子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食邑,尊为侯爵,称为夏侯(复姓),其許多後裔,簡以夏为姓。

出自妫姓,是舜的后代,春秋时期,陈国陈宣公幼子公子夏,其孙以夏字命氏,称夏徵舒,后代遂为夏姓。

孔子弟子子夏的後裔。

各少數民族,如回族、满族、土家、蒙古族等族亦有夏姓。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即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一、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又,《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郑樵又注:“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之)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并引作“陈宣公庶子孑西”;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并作“徵舒”;《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3、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4、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5、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宋代有夏圭。

二、

夏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39%。

夏姓起源:

1、系自姒姓。禹治水有功,是为夏后氏,周封其后裔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

3、西夏人姓。

4、明时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

5、清满洲人姓。世居子街。今满族姓。

6、清嘉庆十三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龙竹山头目姓夏。

7、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

8、土家、蒙古、回、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夏姓名人:

夏区夫,春秋时陈大夫。

郡望:会稽。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52018年652014年66
2013年672007年642006年66
1995年601987年551982年69
明朝54元朝38宋朝76
北宋154

夏姓好听名字推荐

夏凤华 夏源杰 夏瑞希 夏子晗 夏祺涵 夏晨毅 夏宁萱 夏艺瑾 夏芯雨 夏振桓 夏若昕 夏思莹 夏泽羲 夏健宸 夏盛卿 夏锦淼 夏景豪 夏艺昕 夏溪晨 夏一佳 夏天昊 夏禹聪 夏悠清 夏赫朗 夏金玲 夏梓晋 夏栩涵 夏圣铠 夏杉怡 夏天麟 夏伟恒 夏天旭 夏玮豪 夏博泽 夏佩瑶 夏惠骏 夏可冉 夏雯奕 夏梓浩 夏崇宇 夏浩芸 夏天锐 夏廷烨 夏玉浩 夏鑫泽 夏荣骏 夏冰泽 夏沐叶 夏展鹏 夏柏洋 夏歆雯 夏裕斌 夏南乔 夏庭政 夏灵欣 夏奕麒 夏小清 夏晋淇 夏子言 夏煜涵 夏梓清 夏玮宁 夏煜萌 夏安锐 夏德安 夏一伊 夏绍洋 夏博远 夏惟颖 夏雨希 夏铭远 夏辰睿 夏彬智 夏小凡 夏奕萱 夏小博 夏睿萱 夏晨皓 夏翰宸 夏昕雪 夏晓旭 夏峻泽 夏洛霖 夏嘉浩 夏弘雨 夏泓彬 夏瑾瑜 夏正阳 夏煜玺 夏明林 夏乐豪 夏艺宁 夏雨凤 夏玺东 夏栩淳 夏语婵 夏景炎 夏子忻 夏梓竣 夏云祎 夏瑜馨 夏瑾一 夏翊恒 夏子雲 夏祖金 夏靖治 夏瑞汐 夏梓畅 夏祎炎 夏惠芝 夏晨瑜 夏思阳 夏逸恺 夏佩滢 夏子薇 夏小妍 夏新宇 夏梓沫 夏意舒 夏梓迪 夏梓雯 夏睿可 夏少然 夏晨佳 夏倾悦 夏驰宸 夏沐颜 夏曼兮 夏启超 夏梦雪 夏浩楠 夏婉馨 夏槿昔 夏仕裕 夏羽灏 夏玉鑫 夏泽卿 夏凯洋 夏彦霖 夏雨梦 夏伊宣 夏钰滢 夏文筱 夏雨淇 夏菀清 夏鑫辰 夏楷钦 夏毅洋 夏怡淼 夏铭希 夏培耀 夏坤恺 夏晓雅 夏嘉言 夏梓源 夏伯毅 夏臻辉 夏庆泽 夏和鑫 夏艺林 夏雨婷 夏一川 夏天宇 夏至宸 夏煜轩 夏东方 夏悠涵 夏晓然 夏维新 夏奕轩 夏雪莱 夏婧涵 夏志宇 夏晨栩 夏玲丽 夏晨汐 夏子萱 夏宸浩 夏星杰 夏兆阳 夏浩玮 夏瑜茉 夏安然 夏源璐 夏书宁 夏佳烨 夏若熙 夏煜帛 夏彦岚 夏思奕 夏家依 夏金鑫 夏晨淞 夏恺彤 夏奕凯 夏润青 夏佳星 夏琬淇 夏辉梵 夏楠沐 夏骏延 夏晨浩 夏思洋 夏梦蕾 夏欣怡 夏伯瑜 夏梦依 夏丽蓉 夏启阳 夏泽麟 夏悦舒 夏雪钰 夏鸿宸 夏敏涵 夏淑莹 夏家晨 夏诗烜 夏小楚 夏琳茜 夏宥汐 夏浩祖 夏远卓 夏紫煊 夏菲晗 夏可俊 夏雨乔 夏允希 夏锦瑶 夏可琦 夏萌悦 夏子煜 夏森耀 夏润泽 夏婉舒 夏煜林 夏煜琰 夏嘉东 夏依晨 夏文楚 夏子鹏 夏歆泽 夏嘉俊 夏紫娴 夏诚晴 夏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