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游的宝宝名字大全

舞墨起名 > 百家姓

姓游的宝宝名字大全

部首:氵

五行:水

读音: yóu

结构:左右结构

笔画:12

笔顺:点、点、提、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横撇/横钩、竖钩、横

起源

游姓主要源自:姬姓。

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

游姓的得姓始祖是故子游,考证于《元和姓纂》一书。

游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游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游孙伯,为王子游后裔。

游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囿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囿游,是周朝时期王室贵胄宫内(府内)负责管理花园、菜园、果园、陆园之类园林的小官吏,即专职仆役,其时负责掌管王宫门阕的小官吏,也称囿游,或称阍人,如同现今的门卫蒹收发、通禀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有记载:“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在囿游、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囿游氏、阍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游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斿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飘带)的旌旗,或指多牙状旗帜。旗帜上的流旒数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制,无爵及其以下者皆无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有的官职,主要负责掌管王旗;在军制中亦有斿人,也称旒人,就是执掌标志性军旗者,多是英武盖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汉。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有注释:“游,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传·桓二年》中所记载的“鞶厉游缨”中的“游缨”,就是指这种“游人”腰束“鞶厉”,手执“旒旗”,冲锋陷阵或耀武扬威的样子。

在斿人(旒人、游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斿人氏、旒人氏、游人氏,后通称游人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读作yóu妥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游姓起源五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的王先益,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据《游氏族谱》的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秀篆乡开基。由于当时游氏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遂改姓游氏,称游先益,从此子孙繁盛,这一脉游氏后裔遂称“王游派”。“王游派”分居于龙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带,传到第五代,改支游氏裔孙的四个健儿追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加入剿倭队伍,消灭倭寇,保卫家乡,立下殊功。俞大猷将军为了褒奖他们,特赐给匾额,亲笔大书“四勇奇勋”四个大字。其后游氏族人就在龙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并将匾额挂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乡的许多游氏族人都跟随郑成功入台建基立业,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等地,人丁兴旺。但是,秀篆乡的王氏家族自从王先益过继给游氏为嗣后,却反而一直发展不顺,人丁不旺。于是,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于清乾隆年间从台湾返回秀篆龙潭,过继给王氏家族为嗣,并改姓王氏,称王祖送。后来由王祖送传衍的一脉王氏人丁大大地兴旺起来,也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从此,秀篆的王、游两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游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的瑚图哩·甫福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瑚图哩氏,满语为Huturi Hala,汉义“福”,世居黑龙江两岸一带,后多冠汉姓为福氏、游氏、甫氏等。该支满族游氏、甫氏皆源出清朝末期著名的地方官吏瑚图哩·甫福海。

瑚图哩·甫福海,吉林扶余人,伯都讷副都统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图哩·德成之子,累官至游移协领。

“协领”是满清政府的各省驻防将军下属官员,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时有兼任副都统者。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游移协领”可跨辖区行使军政权利,如辑盗、击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行政权利,如民政事务等。

瑚图哩·甫福海一生节俭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当地爆发灾荒时,毅然开仓赈济灾民,活者数万。在他逝世时,万民齐悼,哀声恸数里。

瑚图哩·甫福海病逝后,其后裔子孙以及当地民众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游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则排名为第三十六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眅的二子游吉号子太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中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上高县锦江镇。广东的河源、梅州,浙江的遂昌、温州、苍南、平阳、玉环、瑞安、泰顺,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建阳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今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国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省的赣州市、遂川市、黎川县、龙南县、定南县、崇义县,上高县。广东省的河源市、梅州市,浙江省的遂昌市,福建省的永定县、三明市、龙岩市、武平市、漳埔市、宁化市、明溪县、建阳市、南平市等地。在台湾省,游氏族人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今多分布在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地。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太和元年(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开皇初年(582年)被废黜。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冯翊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鸡泽),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中记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

美秀堂:春秋时期,有游吉(游皈次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朝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第六十六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四十来岁的进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眬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色,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在此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一、yóu

现行较当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及峡江、浙江之椒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高山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有游吉,即子太叔,正卿;北魏有游雅,广平人,东雍州刺史;前赵有游子远;宋代有游九言;明代有游居敬,云南巡府;清代有游士凤。

二、

游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4%。尤以贵州、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3省游姓约占全国汉族游姓人口53%,

游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

2、台湾土著姓。

游姓名人:

游皈,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冯翊、广平。

其他:

①台湾游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日本姓游佐。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恢复原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有使用安川、西田等日本姓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重新改姓游。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662018年2014年
2013年1662007年2006年161
1995年1831987年1661982年176
明朝元朝98宋朝94
北宋401

游姓好听名字推荐

游茜嫒 游佳艺 游梓榆 游铭乐 游谨菡 游洛瑶 游思博 游锦铖 游舒畅 游彦祖 游智鹏 游梓桓 游紫婕 游意起 游环宇 游舒然 游宏伟 游如一 游诗涵 游淑婷 游宗翰 游佳慧 游一晨 游康能 游永涛 游毅茗 游丽杉 游正昱 游子明 游宸钰 游东山 游展翼 游慕寒 游舒婧 游芊茉 游乐谦 游艺菲 游雅凤 游国阳 游竟航 游佳莉 游雅恬 游歆然 游诗晴 游斯媛 游皓羽 游允哲 游士伟 游雨桐 游致宸 游毕城 游霁兮 游禹革 游皓宸 游鸿溢 游允泽 游皓轩 游千偌 游方源 游致君 游觅诺 游知羲 游乐昊 游致远 游亚帆 游采婕 游镕榕 游青玟 游灏轩 游子沁 游佩君 游智论 游泽霖 游瑾澄 游凯丈 游悠然 游俊诚 游弋阳 游子安 游梓玉 游方昱 游南刚 游芷玥 游康毅 游云赫 游振安 游恩泽 游瑾轩 游鸿捷 游茂盛 游骐瑞 游文佳 游怡宁 游谨睿 游晓霜 游克富 游晏硕 游思诺 游立清 游世倬 游晓雅 游成梁 游俊毅 游蕊曦 游思宇 游思偌 游智泓 游新沂 游源童 游依诺 游红波 游祥源 游奕杭 游颖琳 游诗淇 游震浩 游智丁 游微沁 游文涛 游莹业 游镐轩 游琴玲 游庭浩 游汶发 游青伊 游钦乔 游芷彤 游百溪 游智坤 游子洋 游兴旺 游泓茹 游启媛 游梓阳 游祝青 游丽婷 游铠溪 游宛忱 游俊泽 游淑晴 游禹梵 游钰彤 游璨瑞 游景云 游莉雯 游粟茜 游明泽 游素婷 游谨灿 游泰瑜 游宏明 游梓涵 游凯耀 游庸文 游芳宇 游云川 游棋羽 游景凯 游艺婷 游鑫铃 游晓静 游智宏 游智航 游诗佳 游一棠 游书睿 游梓晗 游学彬 游雅夕 游皓翔 游生睿 游馥存 游峰凯 游斯雅 游昀熹 游毕诚 游靖潼 游智涵 游燚栎 游启瑞 游佳棋 游奇桓 游坷鑫 游欣熙 游一涵 游东霖 游浩轩 游博越 游修惠 游子涵 游鑫雅 游舒云 游雯琳 游紫涵 游彦希 游周鸿 游妧馨 游扬溢 游晓梦 游洪斌 游薇沁 游绍文 游芯儿 游一诺 游佳莹 游夕梦 游丽江 游晗轩 游亦泊 游知偌 游瑷熙 游智审 游中乐 游方燚 游乾图 游书贤 游鑫燃 游子熙 游映洁 游芷亭 游方昕 游芷慧 游其健 游林清 游铭赫 游灵珊 游若淳 游奕诚 游卓越 游若汐 游春燕 游谨豪 游祥楷 游子雅 游诗诺 游振杰 游雨嘉 游智恩 游言诺 游骋宇 游子平 游亦轩 游茹云 游晗钰 游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