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雍的宝宝名字大全

舞墨起名 > 百家姓

姓雍的宝宝名字大全

部首:亠

五行:土

读音: yōng

结构:上下结构

笔画:13

笔顺:点、横、撇折、撇折、撇、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起源

雍姓主要源自:姬姓、姞姓。

雍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十二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就是现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这位王子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雍姓起源二

出自姞姓,以邑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记载说,黄帝的后代中,在商、周之间有的食采于雍邑这个地方,就以邑名为氏,称为雍氏。因此雍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得更早。望族居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以东。

雍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雍人,亦称饔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称,专职在宫闱之中掌管君主、王妃等的膳食,隶属于内宫雍府。雍府的最高长官称“雍正”、“饔正”,后世称御膳大夫。

雍姓起源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金世宗完颜·乌禄,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金世宗完颜·乌禄,公元1123~1189年,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汉名完颜雍。完颜雍出生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庙号世宗仁孝皇帝。

雍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我国东北一带姓雍者多源于此。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外在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子孙终,犯被革退、系紫带子者,皆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雍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等。

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雍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武王姬发打败纣王得天下以后,分封诸侯,将他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封在雍(今河南焦作市一带,一说河南省泌阳县一带)为伯,人称雍伯。雍伯的后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姓氏,称为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今北京市,东北一带,湖南省的沅江市新华乡,江西省的萍乡市萍西镇,云南省的陆良县芳华镇,甘肃省的临洮县、康乐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上海市,河南省的淮滨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云南省的昆明市,重庆市的南川区,四川省的泸州市、渠县、成都市、南充市、蓬安县、广元市、南部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贵州省的遵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沛县、淮安市、宝应县、如皋市、海安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中卫市、平罗县,安徽省的和县、台湾省。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等地,均有雍氏族人分布。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y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范晔云:“山阴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为雍氏。”山阳之雍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者,因以为氏。”此雍本为秦都,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望出京兆。春秋时郑有雍纠,祭仲之婿;齐有雍康、雍巫;楚有雍子;汉代有雍齿;唐代有雍陶,成都人;明代有雍秦,咸宁人,正德初南京户部尚书;清代有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一音yòng,亦姓。或作“邕”,亦作“雝”。

二、yò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姑姓也。郑有雍科,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姓氏词典》称:“雍有yōng、yòng二姓,姓源各异,但现在的读音,已混为一姓。”

三、

雍姓分布:分布较广,不同音之雍氏合计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宁夏等省区多此姓,两省雍姓约占全国汉族雍姓人口73%。

雍姓起源:黄帝之裔,姞姓之后,商、周时食采于雍(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因氏,见《风俗通》。雍氏不出周文王而出黄帝,不音去声而音平声。

雍姓名人:

雍纠,春秋时宋人,为郑祭仲赘婿。雍齿,汉时什邡侯。

郡望:京兆、平原。

变化:亦作雝、邕。

四、

雍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于雍(故城在今河南沁阳东北),其后以国为氏。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522018年2014年
2013年3392007年2006年284
1995年3731987年3231982年44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04

雍姓好听名字推荐

雍景霖 雍泽雨 雍念之 雍昌泽 雍煜轩 雍子诚 雍木晨 雍烁孜 雍钧然 雍璟瑄 雍一诺 雍书瑶 雍和锦 雍欣璐 雍安迪 雍欣宁 雍梓函 雍木林 雍文瀚 雍权诠 雍明辰 雍皓森 雍锦棠 雍恩丞 雍森豪 雍泽乐 雍智羽 雍欣荣 雍子琳 雍镐哲 雍佳琳 雍浚骐 雍紫铃 雍瑞廷 雍晓宽 雍子灵 雍茗欣 雍纯熙 雍煊桐 雍金辰 雍雨萱 雍锦辰 雍茜玉 雍沐汐 雍轶畅 雍玉淼 雍亦帆 雍雨辰 雍展宁 雍霖皓 雍雅梵 雍璟桐 雍子宸 雍芷楠 雍子烨 雍欣洋 雍欣然 雍乔竣 雍茗惠 雍懿芯 雍萧玲 雍林雯 雍成钰 雍昱桐 雍馨蕊 雍权楷 雍博文 雍熠源 雍忻泽 雍家靖 雍广杰 雍森焱 雍皓智 雍蕊伊 雍怡宁 雍舒焱 雍梁泽 雍玉妍 雍孝颖 雍舒窈 雍忆暄 雍皓翔 雍玉涵 雍懿婷 雍熠辰 雍莉君 雍展豪 雍景麟 雍三川 雍婉如 雍益源 雍佳浚 雍维权 雍昱竺 雍曦萌 雍宛凝 雍皓棋 雍雪薇 雍佳霖 雍泽桉 雍语歌 雍沁岚 雍翊涵 雍家安 雍梓添 雍佳豪 雍舒涵 雍昕泽 雍芯语 雍姝婷 雍泽林 雍木璐 雍欣雨 雍泽宇 雍霖镐 雍雯暄 雍欣妍 雍夏菡 雍忻宸 雍瀚棠 雍懿慈 雍沐铭 雍家豪 雍瑜婷 雍欣岩 雍小迪 雍璟玥 雍夏曦 雍家乐 雍梓若 雍钰姚 雍铭昕 雍雨欣 雍子煜 雍成楼 雍逸枫 雍景程 雍敬祺 雍佳瑶 雍城铎 雍淄乔 雍嘉豪 雍博沐 雍佳俊 雍梓天 雍梓彤 雍悦晴 雍其贵 雍娅梵 雍景林 雍梓然 雍沐钦 雍子安 雍梁琨 雍逸扬 雍悦淇 雍若琳 雍娅楠 雍浩哲 雍煜丽 雍密林 雍傲晴 雍芷芯 雍泽豪 雍孝婷 雍世欣 雍梓岩 雍亚儒 雍奕歌 雍熙扬 雍尚麒 雍斯铭 雍嘉金 雍艺含 雍皓为 雍林彤 雍忻凯 雍墨琦 雍治民 雍欣玉 雍懿昕 雍宜婷 雍梓琳 雍欣悦 雍馨妍 雍欣潞 雍献乔 雍楚悦 雍修宇 雍森淼 雍浩森 雍沫崇 雍子越 雍斯豪 雍子金 雍晴萱 雍志鑫 雍玲珑 雍太虎 雍思齐 雍梓昱 雍静佳 雍懿轩 雍伊依 雍溪苑 雍尧博 雍昱奇 雍筱宇 雍孝洋 雍玉安 雍仕英 雍奕涵 雍锦泠 雍寅珅 雍元杰 雍智先 雍鑫然 雍广偲 雍淼森 雍懿心 雍梓恒 雍其斐 雍玉凡 雍灵熙 雍翔宇 雍思淇 雍子亿 雍欣岚 雍思慧 雍梓航 雍智骞 雍昱杰 雍毅阳 雍牧予 雍金洋 雍一承 雍泽彬 雍海凤 雍桓森